廣東省統計局根據2013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分城鄉加權結果推算,結果顯示,2013年年末廣東0-17周歲流動人口規模約447萬人,與2010年相比,增加38.6萬人。2010-2013年,0-17周歲流動人口年均增長率為3%,遠高於同期常住人口增幅,2013年全省未成年流動人口占全部0-17歲未成年人人口的21.8%,即平均五個未成年人中有一個是流動人口。
 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,未成年人日漸成為廣東流動人口的主力軍,這基本符合預期。在人口流動現象加劇的情況下,未成年人總量必然會呈上升趨勢,有兩種重要因素促成了這種現象,一方面,廣東地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,其對勞動力的吸引力依舊明顯,“孔雀東南飛”的狀況在延續;其次,上一代流動人口大軍在工作地扎根,其子女跟隨父母到異鄉,其中不乏非勞動力的流動人口。後一種現象,即以家庭為單位的人口流動成為人口流動的新趨勢。
  數據顯示,廣東0-14周歲的流動兒童規模為273.8萬人,占全國總量的12.0%。雖無確切數據,但基本可以確定的是,這部分群體中的多數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流動人口,這種現象顯然與改革開放之初存在較大差異。未成年人跟隨父母到工作地,其中有的甚至是在異鄉出生,對於這部分群體而言,他們的流動人口身份顯然僅僅停留在戶籍層面,就生活意義而言,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本地人。
  當然,即便是那些獨自來到廣東的未成年人,他們的故鄉概念也在淡化。和上一代相比,新生代來到廣東沒有太多的重負,其與故鄉的聯繫並不像過去那樣緊密,他們離開家鄉,選擇一種生活方式,選擇屬於自己的前途。一種明顯的現象是,過去的流動人口有著濃厚的家鄉情懷,人流動,生活方式、文化習俗卻沒變,如今這種狀況雖未出現根本性的變化,但鬆動很明顯,流動人口有了在異地成家立業的條件,他們的很多訴求可以在當地得到解決,有調查顯示,新生代流動人口有著更為強烈的融入城市的意願,其表現為,流動人口由“謀求生存”向“追求平等”轉變。這其中,由於未成年人的成長更加依賴公共服務,這就使得他們的權益保障,成為了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。
  論及流動人口的未成年人權益保障問題,恐怕沒有哪個議題像教育問題那樣引人矚目。過去一段時間,廣東省的異地中、高考政策都受到了足夠的關註,這是因為,一方面,教育是未成年人的核心需求,其次,過去的教育體制對流動人口未提供足夠的便利,無數未成年人因教育問題而不能跟隨父母到異鄉。目前的政策變動基本平衡了各主要利益相關方的訴求,大致的宗旨是,不僅要在考試環節給予足夠的便利,還要增加資源供給,以保障流動人口的教育需求。不過,在具體操作過程中,其他利益相關方提出了不同意見,表達了他們的憂慮,這是制度慣性使然,今後在推動政策革新的過程中,既要依賴各方的妥協,還要從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高度,強化流動人口的權益保障。
  社會的發展伴隨著流動性的增強,中國社會過去的發展從人口流動中受益,可以說,這一群體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犧牲。今後他們當中的未成年人不乏將成為城市的新移民,對前一代人的虧欠,不如在新一代身上做出彌補,讓廣東成為他們的新故鄉,迫切需要通過切實的權益保障來實現。  (原標題:[社論]加強權益保障,讓新故鄉名正言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tduhryfvwe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