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海寧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0月24日02版)
  從10月底前開始,浙江將分批啟動全省分級診療試點,按照疾病的輕、重、緩、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,進行分級看病。按照要求,淳安縣、寧波市北侖區、寧海縣等8個納入試點的縣(市、區)居民在看病就診時,須首先到當地基層醫療機構首診。(《中國青年報》10月23日)
  小醫院門可羅雀,大醫院人滿為患,這一“頑疾”存在了多年。為此,2009年中央印發的《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》就明確提出,“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,逐步實現社區首診、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”。今年以來,包括浙江在內的多個省市集中推出了“基層首診”制。
  各地的做法基本相似,都是綜合運用醫療、醫保、價格這三個“杠桿”,引導病人到基層醫院首診,為大醫院減負,以緩解“看病難”。所謂醫療“杠桿”,就是圍繞“轉診”做文章;醫保“杠桿”,即實行醫保差別化支付;價格“杠桿”,即不同等級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存在差距。
  對於基層首診、分級診療與雙向轉診,筆者雙手贊成,相信各地試點後也會收到一定效果,但效果究竟有多好,還是一個未知數。事實上,在2009年新醫改方案出台之前,山東青島等地早就在推行社區醫院首診制,但從青島市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調查結果來看,制度沒能有效落實,試點遭遇尷尬。
  今年各地推出的“基層首診”制,應該比之前試點城市的措施更完善。但從一些地方實際情況來看,推行“基層首診”制要想達到預期效果,還面臨不少阻力。以北京為例,存在的主要問題是,基層醫院人員短缺,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缺乏;基層向大醫院轉診病人多,但大醫院向基層轉診患者少且難。
  因此,要讓“基層首診”制獲得成功,必須滿足多個前提:
  第一,優質醫療資源真正下沉。大醫院之所以人滿為患,主要原因是大醫院集中了優秀的專家等資源。只有專家能到基層醫院坐診,才能吸引患者前去。雖然浙江等地提出,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,推行醫生多點執業,但基層首診質量能否提高,有待觀察。
  第二,基層首診不能耽誤病情。很多患者之所以直奔大醫院,原因之一是為了不耽誤病情。某些患者先到基層醫院首診,在基層醫院不能處理的情況下再轉診,有可能會耽誤病情造成嚴重後果。因此,既要明確基層首診的範圍、轉診的標準,又要保證基層首診後的轉診病人能及時到大醫院獲得治療。
  第三,必須降低轉診成本。一旦基層醫院首診後不能處理,患者病情嚴重,需要通過救護車進行轉診,而很多區域救護車配備不到位,而且收費也存在爭議。前者就會影響急救的效率,後者會影響轉診的成本。
  第四,讓大小醫院沒有利益衝突。據悉,基層醫院與大醫院屬於不同的利益共同體,有各自的利益目標,存在利益競爭關係,使得大小醫院難以“以病人為中心”。所以,基層醫院與大醫院的利益目標必須一致,都“以病人為中心”,消除兩種醫院在考核、醫生收入等方面的差距。
  另外,基層首診應從“強制”回歸“引導”。新醫改方案中說“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”。但一些地方的做法、說法則凸出了“必須”,有“逼”患者到基層醫院首診的意思,這讓人有些反感。
  總之,“基層首診”製成功的關鍵在於財政投入向基層醫院傾斜,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傾斜,並打通基層醫院與大醫院的轉診效率,降低轉診風險和成本,讓所有醫院“以病人為中心”,用獎懲制度保證“基層首診”真正落地。  (原標題:在家門口看病得讓人放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tduhryfvwe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